響應母語日之二 試談常見台語誤用字 2006.01.18

中央大學中文系陳教授曾感嘆「現代倉頡」之多與誤人之處,他說的就是媒體造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台灣字。

要精通台灣話,必須對「漢文」有所涉獵,否則就難窺奧妙,也會陷入誤用的迷思。現在試著以目前常見的台語漢字誤用之處,就教於鄉賢文儒。

海產店為了表示店中魚貨的新鮮,都會標示「現撈」,用「現撈」是不懂台灣的討海文化,漁民出海都會看潮汐,潮汐在漁民口中叫「流水」(流讀ㄌㄠˊ),漁民捕獲海產上岸,就叫「現流」,用「撈」是北京音與台語「流」同音,但意思差多了。

台語用字不是音同即可,還要意同。如眼睛台語稱目「周」,很多人都用「目睭」,表面上看,取「目」之意加「周」之音,就以為「睭」是正確,其實是相當謬誤。按「睭」的意思是「深邃」(1),與眼睛之意不符。

 正確的用字應該是「目珠」的走音。北京話有「眼珠子」即是。北京話又有稱眼睛為「照子」,江湖話說「照子不亮」,台灣話也說眼睛不好叫「古昭」,昭應是照的走音。

這件東西比較好,現在都用「卡」,也是只取其音、不符其意。蓋「卡」是卡片、卡車,沒有「比較」的意思,所以「較」字白話就讀「卡」。

形容一個人一天到晚四處遊蕩,現在媒體都用「趴趴走」,實在錯得離譜,「趴」是匍匐在地,完全不符語意。正確應該是「拋拋走」,「拋」讀音ㄆㄠ,白音ㄆㄚ,如「拋網」,有投擲之意。

台灣歌曲中也經常看到怨嘆吐氣用「吐大悸」,「悸」也用得莫名其妙,悸是悸動,如心悸。正確應該是「氣」,讀音ㄎㄧ˙,如正氣,語音ㄎㄨㄧ˙,如吐氣,節氣念ㄗㄨㄟ˙ ㄎㄨㄧ˙,如「病人脫(ㄊㄨㄚˋ)節氣」。

親戚,台語叫親「ㄐ營切」,最多人誤用的字是「晟」,正確應該是「情」,「親情」也。我們說心情不佳為「無心無情」。

同樣的「晟子不孝」也用晟,正確的字是「盛」。「盛子不孝、盛豬夯灶」。養育成人也錯用「晟養」,應該是「成養」。

工作,很多人用「作穡」,「穡」(所力切,音色,稻穀收割,也通嗇)這個字相當值得商榷,因為台灣人的用語習慣,不管是木工、泥水匠,工作都叫「作息」(息,讀音色。語音如ㄒㄧ˙),如果用「穡」,那麼工作豈非變成作田人的專利。相信大家都讀過「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」的句子,工作是有作就有息,所以「作息」才是正確用字。

澎湖小卷的「卷」也是錯用,「卷」是捲、捲軸。正確的字應該用「管」,管(ㄍㄥˋ)是圓形中空,如塑膠管,另有ㄍㄨㄢˋ,如管理,也讀ㄍㄨㄥˋ,如竹管厝。

玩耍、遊玩,台灣話音「七桃」,比較常見的用「辶日」迌,這兩個字只能在康熙字典找到,音「矗吞」,雖然很近,但是沒有散步、遊玩之意。也有人用「蹉跎」,總是不合詞義,正確應該是「彳亍」的走音。

台灣話也有很多「促音」,促音就是兩個以上的字促成一音,鹿港老地名,城隍廟口促音成「松」宮口,景福里早時是「牛墟頭」,促音成「牛ㄨ」頭。不會,現在都用「袂」,「袂」是肚兜,也是「襪」的俗字,絲毫沒有不會的意思。他應該是「勿會」的促音。你們,台語曰ㄌ一ㄣˋ遍查字典並無這樣的字,也應該是「你、亻因」的促音。

會有那麼多錯用、誤用,乃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接受的是北京話的教育,對「漢文」可說一竅不通,又有以訛傳訛的錯謬,如電台主持人經常將「採購」說成「採港」,民族講成民「足」之類的錯誤就不勝枚舉了。

(1)字意皆本自「說文解字」、「康熙字典」、「辭海」、「三民大辭典」等工具書。
Published in: on 02/20/2010 at 2:39 下午  發表迴響  

The URI to TrackBack this entry is: https://greenproclaimworkshop.wordpress.com/2010/02/20/nienhsilin-taiwanese-history-2/trackback/

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.

發表留言